在日本免税店购买免税物品也可能违法吗?


在探讨在日本免税店购买免税物品是否可能违法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免税物品”的概念。免税物品通常是指在特定区域或因特定政策,免除了部分或全部税款的商品。在日本,免税店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游客满足一定条件,比如短期停留的海外旅客,购买商品时可以享受免除消费税等优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购买免税物品就可以毫无限制。根据日本相关法律以及国际通用的海关法规,存在多种可能导致购买免税物品违法的情况。 首先,关于转售牟利的问题。如果游客购买免税商品并非用于个人使用,而是以转售获利为目的,这种行为就违反了免税政策的初衷。日本法律规定,免税商品是提供给游客在境外使用的,若被发现大量购买免税商品用于商业转售,就可能构成违法。这就好比商家给予你优惠是让你自己用,你却拿去倒卖赚钱,这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涉及数量和金额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游客携带免税物品的数量和价值都有规定。以中国海关为例,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含5000元)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仅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如果游客购买的免税物品超过了规定的数量或金额,却没有向海关申报并缴纳相应的税款,这就违反了海关法规。 再者,物品的种类也有限制。某些物品即使是在免税店购买,也可能受到严格管制。比如日本对于一些特定的药品、动植物制品等有严格的进出口规定。如果游客购买了这些受管制的物品且不符合相关规定,就会触犯法律。 另外,关于“日本免税店专宰中国人价翻5倍”这种现象,虽然这本身可能不直接涉及购买免税物品违法,但如果商家存在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消费者可以根据日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日本《消费者契约法》规定,商家不得进行虚假表示、隐瞒重要事实等行为误导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发现自己在免税店遭遇了价格欺诈等情况,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要求退款或获得赔偿。 总之,在日本免税店购买免税物品时,一定要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购买行为合法合规,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