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是否会构成犯罪?


在法律层面,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依据具体情形来判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不作为犯罪。简单来说,不作为犯罪就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本来有义务去做某件事,却没有去做,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一般而言,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比如警察在执行公务时,有救助公民生命安全的义务;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有救治患者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如果警察见死不救,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同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师对危急患者有紧急救治的义务,若医生拒绝急救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其二,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像消防员、救生员等职业,他们在工作中就有特定的救助义务。消防员在接到火灾报警后,有灭火和救助被困人员的职责;救生员在泳池等场所工作时,有救助溺水者的义务。如果他们在其职责范围内见死不救,就可能构成犯罪。 其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比如签订了救助合同,一方就有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救助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合同义务,导致他人生命受到威胁,也可能构成犯罪。 其四,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当一个人的先行行为使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时,这个人就有义务去消除这种危险。例如,带邻居家小孩去游泳,小孩溺水,带他去的人就有救助的义务,若见死不救,就可能构成犯罪。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上述这些特定的义务,只是普通的路人,在看到他人生命危急时选择见死不救,虽然这种行为在道德上可能会受到谴责,但在法律上通常不会构成犯罪。不过,我国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推动相关立法,鼓励公民实施救助行为,以弘扬社会正气。 综上所述,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是否存在特定的义务。在判断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来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