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在探讨假离婚是否具有法律效应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假离婚。假离婚指的是夫妻双方并非真心想要解除婚姻关系,而是出于某种特定目的,如购房、规避债务等,而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 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法律并没有“假离婚”这一概念。只要夫妻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调解离婚,那么离婚的效力就是真实存在的,婚姻关系即告解除。这是因为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事宜时,主要依据的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和法定程序,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会予以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八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第一千零八十条规定,完成离婚登记,或者离婚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即解除婚姻关系。也就是说,一旦完成了上述法定程序,离婚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双方不再是夫妻关系。 假离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风险。比如,财产分割问题。在假离婚时,双方可能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对财产进行不合理的分割。而一旦离婚生效,这种财产分割协议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如果一方反悔,想要重新分割财产,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再比如,子女抚养权问题。假离婚时对子女抚养权的约定也可能会引发后续纠纷。一旦离婚生效,抚养权的归属就会按照约定或判决执行,如果之后一方想要变更抚养权,也需要符合法定条件。 此外,假离婚还可能会面临道德和信用风险。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破坏婚姻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同时,如果被相关部门发现是假离婚以获取不当利益,还可能会面临相应的处罚。 综上所述,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假离婚”的说法,只要办理了合法的离婚手续,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