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款时弄虚作假,受款人与汇款记录不符是否违法?


在汇款时弄虚作假,使受款人与汇款记录不符这种行为可能违法,下面从多方面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从民事法律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民事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汇款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一种,如果弄虚作假,导致受款人与汇款记录不符,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付款人故意将款项汇到错误的受款人账户,而该错误账户的持有人拒绝返还不当得利,就会引发不当得利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受损方有权依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的规定,要求不当得利的一方返还相应款项。 其次,从行政法律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流向和交易记录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准确记录客户的交易信息。如果汇款人弄虚作假,可能会干扰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操作和监管秩序,金融机构有权对该行为进行调查,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最后,从刑事法律角度来说,如果这种弄虚作假的汇款行为是为了实施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那么就会触犯刑法。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洗钱罪,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通过转账或者其他支付结算方式转移资金等行为,构成洗钱罪。还有可能构成诈骗罪等其他犯罪,如果通过虚假汇款记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将依照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综上所述,汇款时弄虚作假,受款人与汇款记录不符的行为是否违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为动机、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一旦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将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