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开庭后才调解合理吗?为什么?
在法定继承纠纷里,已经走到开庭这一步了,可这时候才说调解,我不太理解。想知道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等方面来看,这种开庭后才调解的情况到底合不合理呀,希望能给我详细讲讲。
展开


法定继承开庭后才调解是合理的。首先,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遗产继承纠纷必须在庭前进行调解。我国相关法律尊重当事人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纠纷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说明对于法定继承纠纷,调解贯穿于整个纠纷处理过程,并非局限于庭前。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开庭后,审判人员会先深入调查取证,待事实清晰、责任分明后,再依据法律规定对继承纠纷进行调解。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当事人对事实和法律规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于达成公平、合理且具有约束力的调解协议。 所以,无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实际情况出发,法定继承开庭后才调解都是合理合法的,这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纠纷的妥善解决。 相关概念: 法定继承: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