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规定迟到扣工资是否合法?


在探讨公司规定迟到扣工资是否合法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建立的,双方都应当遵循合同的约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但这些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从法律概念上来说,工资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同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那么,迟到是否等同于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呢?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迟到行为并未给公司带来实际的经济损失,公司单纯以迟到为由扣工资,这种做法可能就缺乏法律依据。因为迟到只是违反了公司的考勤制度,而考勤制度虽然是公司管理的一部分,但不能随意将迟到与扣工资直接划等号。然而,如果公司的规章制度经过了合法的程序制定,并且明确规定了迟到达到一定程度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导致了订单的延误等,同时该规章制度也向员工进行了公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按照规定扣除一定的工资可能是合法的。但即便如此,扣除的工资数额也应当合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度。另外,员工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综上所述,公司规定迟到扣工资是否合法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合法、不合理,或者扣工资的行为没有依据,员工可以与公司进行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