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民事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
我和对象打算结婚,但是不太清楚从法律上来说,结婚到底算民事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我想知道这两者有啥区别,结婚到底该归到哪一类,搞清楚这个对我们以后的婚姻生活权益保障会不会有影响呢?
展开


要判断结婚是民事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心里想着要做某件和法律权益相关的事儿,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产生了相应的法律效果。比如签合同,双方都明确表达了自己要达成交易的意愿,合同一签,就产生了买卖等相关的法律关系。 事实行为则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像创作作品,作者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想着要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法律关系,但作品完成后,作者就自动享有了著作权等相关权益。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这表明结婚是男女双方以建立夫妻关系为目的,通过向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这种意思表示的方式,来设立婚姻这一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说,结婚双方有明确的想要建立婚姻关系的意愿,并且通过法定的登记程序表达出来,最终产生了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后果。 所以,结婚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它和事实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事实行为不依赖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结婚是需要男女双方有结婚的意思表示,并通过法定程序来实现的。明确结婚是民事法律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婚姻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双方的意愿和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对于保障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