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误导属于欺诈还是重大误解?

我在购物时,商家的介绍感觉误导了我。现在我不确定这种误导算欺诈还是重大误解,我想知道这两者的界限是什么,以及不同判定对我的权益保护有什么不同,比如我能不能要求退款、赔偿之类的。
展开 view-more
  • #法律判定
  • #欺诈行为
  • #重大误解
  • #民事行为
  • #权益保护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法律层面,误导究竟属于欺诈还是重大误解,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判定。下面为你详细解释这两个法律概念。欺诈指的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也就是说,欺诈的关键在于故意,即欺诈方明明知道事实真相,却通过虚假陈述或者隐瞒等手段,让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例如,商家明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还夸大商品的性能和优点,这就构成了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重大误解则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重大误解通常是因为误解方自身的疏忽或者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原因导致的,而不是对方故意造成的。比如,消费者把仿制品当成了正品购买,这可能就属于重大误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判定误导是欺诈还是重大误解,主要看误导的一方是否存在故意。如果误导方是故意欺骗,那就是欺诈;如果只是因为误解或者信息传递不准确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那可能构成重大误解。不同的判定结果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构成欺诈,受欺诈方不仅可以请求撤销合同,还可以要求欺诈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是重大误解,行为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但一般不能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总之,当遇到误导情况时,要仔细分析具体情况,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