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书在法律上是否有效?


承诺书在法律上是否有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简单来说,承诺书是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承诺的书面表达。在法律层面,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合同形式,其效力的判定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承诺书要具有法律效力,作出承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作出承诺的人要能够理解自己承诺的内容和后果。比如,未成年人如果作出了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承诺,可能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像一个 8 岁的孩子承诺送给别人价值昂贵的物品,这种承诺通常是无效的,因为 8 岁孩子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该物品的价值和赠送行为的后果。 其次,承诺书的内容必须是作出承诺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这一点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中也有明确规定,即意思表示真实。如果承诺是在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况下作出的,那么该承诺书就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有人威胁你,让你写下一份承诺书,承诺将自己的房子无偿转让给他,这种在胁迫下作出的承诺就不是你的真实意愿,在法律上是可以被撤销的。 再者,承诺书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承诺书的内容是约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那么这样的承诺书肯定是无效的。 如果一份承诺书满足了以上条件,那么它在法律上就是有效的,作出承诺的人就应当按照承诺书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对方可以依据承诺书和相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承诺人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例如,你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为对方完成一项工作,并且签订了承诺书,但是到期后你没有完成,对方就有权要求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赔偿因其未完成工作而遭受的损失。 总之,承诺书是否有效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对承诺书的效力存在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