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中的财产约定有效吗?法院会如何判决?


离婚协议中的财产约定是否有效以及法院如何判决,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有效的离婚协议财产约定需要满足的条件。一般来说,离婚协议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其生效条件适用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在离婚协议财产约定的场景下,双方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且,财产约定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达,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同时,约定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比如不能约定逃避夫妻共同债务等。 其次,如果离婚协议中的财产约定满足上述有效条件,并且双方已经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那么该财产约定通常是有效的。因为办理离婚登记意味着双方已经就离婚及财产分割等事项达成了最终的一致意见,此时的离婚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依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签订的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的条款,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登记离婚后当事人因履行上述协议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然而,如果一方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另一方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请求法院撤销该财产约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若另一方能够证明签订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财产约定进行调整;若无法证明,则法院通常会维持原协议的效力。 当离婚协议财产约定引发纠纷闹到法院时,法院会全面审查协议的签订过程、内容等。如果协议有效且不存在可撤销的情形,法院会按照协议进行判决,要求双方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若协议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况,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重新分割,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