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股权转让价格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实践中确定股权转让价格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环节,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常见的确定股权转让价格的方法。一是以公司设立时的股权价格作为转让价格,也就是原始出资额。这适用于公司刚成立不久,经营尚未有大的波动,公司资产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例如,甲和乙共同出资100万设立公司,甲占股60%,出资60万。如果公司刚成立不久就进行股权转让,甲转让其股权时可能就以60万作为基础价格。法律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定价方式,但在这种简单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直观的定价参考。 二是按照公司的净资产额确定。公司的净资产是公司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和评估,得出公司的净资产数值,再根据转让股权的比例来确定转让价格。比如,公司净资产为500万,股东丙转让其20%的股权,那么理论上转让价格可能就是100万。《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必须以净资产来确定股权转让价格,但在涉及国有股权等特殊情况时,相关规定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以合理确定股权价值,这里的评估往往就会参考净资产情况。 三是采用评估价法。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公司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等因素。这种方法相对科学、准确,但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比如对于一些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高科技公司,其未来盈利能力难以单纯通过净资产来衡量,就需要进行专业评估。在涉及重大资产的股权转让中,评估是保障交易公平合理的重要手段。 四是协商价法。转让方和受让方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市场行情等因素进行协商确定价格。这种方式灵活性较大,但也容易引发争议。例如,一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但目前财务状况一般的初创公司,转让方和受让方可能会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进行协商定价。 其次,要注意定价过程中的法律合规性。如果是国有股权转让,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批,进行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法定程序,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再者,信息披露至关重要。转让方有义务向受让方如实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重大合同等信息。如果转让方隐瞒重要信息,导致受让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受让方有权依据《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欺诈的规定,请求撤销该协议,并要求转让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后,要考虑税务问题。股权转让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税费。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等相关规定,个人转让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转让方和受让方应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税务问题引发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