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签订方式是什么,签订时应注意什么?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签订方式主要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由此可见,书面签订是法律所倡导和要求的主要方式,这样能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而口头形式在非全日制用工中可以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这种方式缺乏明确的书面证据,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的权益可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有诸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要对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进行仔细审查,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确认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和用工主体资格,避免与不正规的单位签订合同而遭受损失。其次,合同期限是一个重要内容,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同类型的合同期限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职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劳动者来说,在稳定性上更有保障。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也必须明确,工作内容是劳动者履行合同义务的主要依据,工作地点则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便利性和生活安排。如果合同中对这些内容约定不明确,可能会导致用人单位随意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给劳动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劳动报酬也是关键条款之一,它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具体数额和支付方式、时间等。劳动者要确保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自己的劳动报酬标准,并且支付方式和时间合理、明确。社会保险方面,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要确认合同中是否明确了社会保险的缴纳种类、比例等内容。此外,关于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劳动者也要认真查看。这些条款关系到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障。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劳动条件,对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防护和告知。最后,要特别注意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违约责任条款可以约束双方遵守合同约定,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依据该条款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则为双方在发生纠纷时提供了明确的解决途径,常见的有协商、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总之,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环节,一定要谨慎对待,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