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是什么?


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是一个在劳动纠纷处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时间节点问题。下面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具体来说,第一种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比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拖欠工资的要求,或者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返还公司财物等。这种主张权利的行为可以通过书面通知、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但为了便于日后举证,最好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种法定事由是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这包括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等。当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向这些部门寻求帮助时,就表明他们在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此时仲裁时效就会中断。例如,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于是向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了投诉,从投诉之日起,仲裁时效就会中断。 第三种法定事由是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当用人单位承诺支付拖欠的工资,或者劳动者同意归还公司财物等,仲裁时效也会中断。这种同意履行义务的表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但同样建议采用书面形式,以便在后续的纠纷处理中作为证据。 接下来,我们看看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也就是说,一旦出现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前已经经过的仲裁时效期间就不再计算,而是从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之日起,重新开始计算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这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处理劳动争议。 例如,劳动者在2024年1月1日发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仲裁时效开始计算。到2024年6月1日,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书面主张支付工资,此时仲裁时效中断。从用人单位收到主张工资的书面通知之日起,之前的5个月仲裁时效期间不再计算。如果用人单位在2024年7月1日拒绝支付工资,那么从2024年7月1日起,仲裁时效重新开始计算一年,即到2025年7月1日。 综上所述,了解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在遇到劳动争议时,要及时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避免因超过仲裁时效而丧失胜诉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