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劳动法律事实的规定是怎样的?


劳动法律事实是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实际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化。 劳动法律事实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合法行为是符合劳动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比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行为就会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这表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一合法行为是确立劳动法律关系的重要依据。 违法行为则是违反劳动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的这种拖欠工资行为,会导致劳动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并可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如劳动者因工伤残、死亡等。这些事件会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以工伤为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如果职工因工伤残被鉴定为丧失劳动能力,那么他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可能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或解除。 劳动法律事实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准确把握劳动法律事实的规定,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劳动者在遇到劳动纠纷时,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定来保护自己,比如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合法合规,在遇到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时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以便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用人单位也应当遵守劳动法律规范,依法建立和管理劳动法律关系,避免因违法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