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关系有哪些法律法规条文?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干活,对方给钱的这种关系。
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一部法律是针对雇佣关系的,但有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对其进行规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角度来看,它在合同编中的一些规定可适用于雇佣关系。例如,根据民法典的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雇佣双方都应该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雇主有按照约定支付报酬的义务,如果雇主无故拖欠工资,就违反了合同约定和诚信原则,受雇人可以依据此要求雇主支付报酬。同时,受雇人也有按照雇主要求提供合格劳务的义务。若受雇人没有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雇主也有相应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侵权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条文明确了在雇佣关系中,如果受雇人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雇主通常要先承担责任,但如果受雇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雇主事后可以向受雇人追偿。而如果受雇人自己在工作中受到损害,要根据双方的过错来分担责任。比如,雇主没有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导致受雇人 受伤,雇主可能要承担主要责任;但如果受雇人自己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受伤,受雇人也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雇佣关系中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规定。该解释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这就为受雇人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损害时的赔偿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