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下岗职工的安置及再就业有哪些规定?


下岗职工通常指的是因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原因,离开原本的工作岗位,但还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也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对于下岗职工的安置及再就业,我国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 首先,在安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在经济性裁员时,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企业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裁减人员。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下岗职工在面临裁员时,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充分尊重。同时,企业在裁员过程中,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其次,对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各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的标准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能够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再就业服务中心还会为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确保他们在失业期间的社会保险关系得以延续,不会因为失业而中断。 在再就业方面,国家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下岗职工作为就业困难群体之一,能够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例如,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在一定期限内可以按照规定免征、减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金融机构会为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帮助他们创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再就业培训的内容涵盖了各种实用技能,如下岗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参加烹饪、美容美发、电工等培训课程。培训合格后,下岗职工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将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法律和政策为下岗职工的安置及再就业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下岗职工可以通过了解这些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寻找再就业机会,重新融入社会经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