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医院医疗过错,法院需要进行鉴定吗?


在起诉医院医疗过错的案件中,医疗过错鉴定是一个关键的程序,但并非绝对必要,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鉴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疗过错鉴定是什么。简单来说,医疗过错鉴定就是由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医院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的程度等问题进行判断。这种鉴定能够为法院提供专业的意见,帮助法官更准确地认定事实和作出判决。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属于专门性问题。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起诉医院医疗过错,而医院方面对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议时,法院通常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启动医疗过错鉴定程序。因为医疗行为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法官一般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很难直接判断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通过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能够为法院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然而,也存在不需要鉴定的特殊情况。如果医院的诊疗过错非常明显,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判断,或者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医院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法院可能不进行鉴定,直接根据现有证据作出判决。例如,医院在手术中错误切除了患者的健康器官,这种明显的过错就可能不需要专门的鉴定来认定。 在起诉医院医疗过错时,患者一方要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如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这些证据不仅可以帮助法院了解案件情况,也可能影响法院是否启动鉴定程序的决定。同时,患者要充分理解医疗过错鉴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如果对鉴定结果有异议,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重新鉴定等。总之,在医疗纠纷诉讼中,要依据法律规定,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