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制度的法律行为是什么?


职业安全制度的法律行为,是指在职业安全相关领域,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合法行为是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有助于保障职业安全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职业安全法律规定,可能对劳动者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的行为。 从合法行为方面来看,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制度就是一种重要的法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里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就包含了职业安全制度。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等,也是合法的法律行为。例如,矿山企业为井下作业的工人配备合格的安全帽、防护服、呼吸设备等。 违法行为方面,用人单位如果违反职业安全制度的相关规定,就会构成违法行为。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安全培训,或者不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都属于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者在职业安全制度下也有相应的法律行为。劳动者有权利获得符合职业安全要求的工作条件,同时也有义务遵守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例如,劳动者发现工作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时,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如果用人单位不处理,劳动者还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检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