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认定有哪些法律依据?


劳动关系的认定在劳动法律事务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受劳动法赋予的各项权益,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律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认定劳动关系的基础法律。该法规定,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比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工作,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提供劳动,获取劳动报酬,这就是典型的劳动关系表现。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关系的建立。该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实际的用工行为,劳动关系就已经成立。 另外,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也为劳动关系的认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该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认定劳动关系可以参考以下凭证: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总之,认定劳动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判断。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的认定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