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差价调整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在做一个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材料价格波动很大,产生了材料差价。现在我想对材料差价进行调整,但不清楚相关法律依据。我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些法律规定能支持我进行材料差价调整呢?
展开


材料差价调整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动,导致成本与预期出现差异,从而对合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的行为。这种调整对于维护合同双方的公平利益至关重要。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调整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虽然此条款主要针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情况,但体现了因价格变动而调整的公平原则精神。 对于非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情况,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这一规定为因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材料差价问题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当材料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超出了正常商业风险范围,继续按照原合同价格履行会对一方造成明显不公平时,当事人有权要求调整价格。 此外,建设工程领域还有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工程价款调整做了详细规定,其中就包括物价变化导致的材料差价调整方法和程序。这些规定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材料差价调整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确保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合理、公正地处理材料差价问题。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