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责任比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遇到了医疗纠纷,医院和我对于责任比例划分有分歧。我想知道在法律上,确定医疗纠纷责任比例到底依据什么,这样我心里能有个底,也能更好地去和医院协商解决问题。
展开


医疗纠纷责任比例,指的是在医疗纠纷里,医疗机构和患者分别要承担责任的比例。这对于明确双方在纠纷中的责任大小和赔偿金额很关键。 确定医疗纠纷责任比例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这些: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相关规定。根据该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是确定医疗机构承担责任的基础条款。当存在医疗过错时,就需要进一步确定责任比例。而民法典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要根据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程度来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如果医疗机构的过错是造成患者损害的主要原因,那它承担的责任比例就会较高;要是只是次要原因,责任比例就相对较低。 其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有重要参考意义。该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一)医疗事故等级;(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这里明确提到了要考虑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这就是划分责任比例的重要依据。比如,如果经过鉴定是三级医疗事故,且医疗机构的过失行为对损害后果起主要作用,那责任比例就会倾向于主要责任的范围。 此外,在实际的医疗纠纷处理中,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也是确定责任比例的重要参考。专业的鉴定机构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诊疗规范、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责任比例建议。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通常会参考这个鉴定意见来最终确定医疗机构的责任比例。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