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我最近遇到了医疗纠纷,医院和我这边对于责任认定、赔偿金额等方面分歧很大。我想了解在处理这种医疗纠纷时,有哪些法律依据可以作为支撑,以便更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保障自己的权益。
展开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有多个层面的法律依据可供参考。 首先是基本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根据该编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明确了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违反了操作规范导致患者受伤,那么医疗机构就需要为此负责。 其次是专门的行政法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行政法规。该条例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程序、调解、鉴定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比如,条例规定了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对于医疗损害鉴定也有相关规定,明确了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程序等内容,为公正、科学地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保障。 再者是部门规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其适用范围相对局限于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但在处理这类特殊医疗纠纷时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对医疗事故的分级、处理程序、赔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根据该条例,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对应不同的赔偿标准,这有助于确定具体的赔偿金额。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规范和标准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如果违反这些规范和标准,也可能成为认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依据。总之,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法律依据,以确保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