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都有哪些?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指的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且在当事人无法证明自己主张时,将承担不利后果。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该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一规定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也就是说,在民事诉讼中,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某种实体权利主张或者反驳对方的实体权利主张时,都必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例如,在合同纠纷中,主张合同成立并生效的一方,需要提供合同文本、双方的沟通记录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也对举证责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这一条文强调了举证不能的后果,促使当事人积极履行举证责任。比如,在侵权纠纷中,原告主张被告侵权,就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自己受到了损害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事实,如果原告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就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民事案件,法律还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一些特殊侵权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作出了特殊规定。例如,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是因为在这类案件中,受害人往往难以收集到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而污染者更有能力和条件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关,所以法律将这部分举证责任分配给了污染者。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当事人在参与民事诉讼时,应当根据这些法律依据,明确自己的举证责任,积极收集和提供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信用卡贷款50万后没能力偿还,是否会被拘留呢?
交通事故保险过期了还能获得理赔吗?
未成年人从事手机口会被判处多久?
投资之后资金没有用在投资上算诈骗吗
故意伤害有自首情节会怎么处罚?
被留置人员拒不交代会有什么后果?
以生病为由借钱算诈骗吗
利润分配前需要提取哪三金?
公司养老保险两个月没交该怎么告?
利润分配是否是抵减账户?
商标注册需要生产许可证吗?
坐过牢的人怎样开无犯罪记录?
社保和医保不在一个单位怎么办?
养老延迟怎么实行?
醉驾肇事怎么处理和判刑?
商家虚假宣传该怎么投诉?
结婚不到两年就离婚,彩礼要退吗?
2024年行政复议中申请人没有赔偿要求是否可以不赔偿?
购房合同补充协议分为哪几类?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