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终止会引起哪些法律后果?


合同终止是指因发生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使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合同的法律效力也随之终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终止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 首先,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消灭。这是合同终止最直接的后果。合同终止后,双方不再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在一份买卖合同中,当卖方交付了货物,买方支付了货款,合同义务履行完毕而终止,双方就不再有基于该合同的交货和付款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规定,债务已经履行的,债权债务终止。 其次,合同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结算和清理条款是指当事人关于经济往来的结算以及合同终止后如何处理合同遗留问题的合同条款。即使合同终止,这些条款仍然有效,双方应当按照约定进行结算和清理。例如,合同终止后,双方需要按照约定对已完成的交易进行结算,确定最终的款项支付。《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七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再者,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等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些义务被称为后合同义务。通知义务是指当事人一方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另一方;协助义务是指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保密义务是指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秘密等予以保密。比如在技术开发合同终止后,开发方对委托方的技术秘密仍需承担保密义务。 此外,如果合同终止是因为一方违约导致的,那么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例如,在租赁合同中,承租方提前终止合同构成违约,出租方可以要求承租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总之,合同终止会在权利义务、结算清理、后合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当事人应当了解这些后果,依法处理合同终止后的相关事宜,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