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的法律特征包含哪些?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为避免造成损失(损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仅为他人),主动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无因管理的法律特征。 首先,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这意味着无因管理不是民事法律行为,不要求管理人具有民事法律行为能力。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在看到邻居家的房子漏水时,主动帮忙联系维修人员,这也能构成无因管理。它区别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无因管理的成立并不需要管理人有明确的设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只要有管理他人事务的实际行为即可。 其次,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如果管理人有法定的义务,如警察救助遇险群众,这是其职责所在,不属于无因管理;若基于合同约定有管理他人事务的义务,如受委托照看孩子,也不构成无因管理。只有在既无法定义务又无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他人管理事务才可能构成无因管理。 再者,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这是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管理人必须是为了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比如,甲看到乙的农作物即将被暴雨冲毁,于是帮忙抢收,甲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乙的利益,就体现了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如果管理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管理他人事务,则不构成无因管理。 最后,无因管理的事务必须是他人的事务。事务是指有关人们生活利益的一切事项,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但必须是他人的事务,如果是自己的事务,自然不存在无因管理的问题。例如,甲误将自己的事务当作乙的事务进行管理,不构成无因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条规定,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肯定了无因管理行为,并赋予了管理人相应的权利,保障了无因管理行为中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