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款合同有哪些法律规定和要点?


民间借款合同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或者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约定一方向另一方借用一定数量的款项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民间借款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要点。 ###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也就是说,仅有借款的合意还不够,必须实际交付借款,合同才成立。例如,甲和乙约定甲向乙借款 1 万元,乙承诺了,但只有当乙把 1 万元实际交给甲时,借款合同才成立。对于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一般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 合同的形式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书面形式的合同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日后发生纠纷。比如,合同中可以写明借款金额、借款用途、借款利率、还款时间等重要内容。即使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如果采用口头形式,一旦发生争议,可能会因为没有书面证据而难以维权。 ### 利息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例如,甲向乙借款,合同中没有约定利息,那么乙就不能要求甲支付利息。如果约定了利息,利率也不能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 还款期限与违约责任 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还款期限,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如果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比如,合同约定甲应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还款,如果甲逾期未还,乙就有权要求甲支付逾期利息。同时,合同中还可以约定其他违约责任,如违约金等,以保障贷款人的合法权益。 ### 争议解决方式 在借款合同中,可以约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如协商、仲裁或者诉讼。协商是双方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是由双方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诉讼则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可以在发生纠纷时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