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民间借贷是如何规定的?


民间借贷指的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民间借贷十分常见,不过它需要遵循一系列法律规定。 首先,关于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这意味着一份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需要有能证明借贷关系的相关凭证。如果当事人之间只是口头约定,在发生纠纷时可能会因缺乏证据而难以维权。比如甲借给乙一笔钱,没有任何书面凭证,当乙不还钱时,甲就很难证明这笔借款的存在。 其次,对于民间借贷的利息规定。依据《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例如当前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65%,那么民间借贷利率合法上限就是3.65%×4 = 14.6%。如果约定的利率超过这个上限,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再者,关于民间借贷的担保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以保证为例,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在一般保证中,只有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比如甲向乙借款,丙作为保证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当甲到期不还钱时,乙既可以要求甲还钱,也可以直接要求丙还钱。 最后,如果发生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比如甲起诉乙要求还钱,甲就需要提供借款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来证明借款事实和金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