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车有哪些法律风险?


借名买车,指的是实际购车人由于某些原因,借用他人的名义来购买车辆,并将车辆登记在被借名人名下。这一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过其中蕴含着诸多法律风险。 首先,对于实际购车人来说,存在车辆所有权确认风险。虽然实际购车人支付了购车款项,但车辆登记在被借名人名下。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车辆作为特殊动产,其所有权的认定较为复杂。一旦被借名人不承认借名买车的事实,或者擅自处分车辆,实际购车人要证明自己是车辆的实际所有权人就会面临困难。 其次,存在被借名人债务牵连风险。如果被借名人对外负有债务,债权人可能会申请法院对登记在被借名人名下的车辆进行查封、扣押、拍卖等强制执行措施。因为从法律外观上看,车辆属于被借名人的财产。实际购车人即使提出执行异议,也可能因举证困难等原因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再者,对于被借名人而言,也有一定风险。比如,实际购车人在使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如果实际购车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在某些情况下,被借名人可能会被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另外,借名买车还可能违反相关政策规定。一些地方为了调控汽车数量、缓解交通压力等,出台了限购政策。借名买车的行为可能违反这些政策,一旦被发现,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同时也可能导致借名买车协议无效。 为了降低借名买车的法律风险,双方应签订详细的借名买车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要保留好购车款支付凭证、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凭证等,以证明实际购车人对车辆的实际出资和使用情况。但即便如此,借名买车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建议谨慎选择这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