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代持的股权转让有哪些法律风险?


在探讨股份代持的股权转让的法律风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股份代持。股份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实际出钱的人让别人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挂名。 接下来,我们看看股份代持的股权转让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首先是隐名股东主体资格不被认可的风险。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但如果隐名股东想要将代持的股份转让出去,公司其他股东可能以不知晓代持情况为由,不认可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从而导致股权转让出现障碍。 其次是名义股东擅自处分股权的风险。名义股东在法律上是被登记的股东,他们可能会在隐名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代持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处理。这意味着,如果第三人是善意取得该股权的,隐名股东可能无法追回股权,只能要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再者是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风险。在股份代持情况下,股权转让合同可能会因为代持协议的约定、公司内部规定或者法律法规的限制而被认定为无效。比如,如果代持协议中明确约定了股权转让的限制条件,而转让行为违反了这些条件,那么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最后是税务风险。股权转让涉及到税务问题,在股份代持的情况下,由于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的分离,可能会导致税务申报主体不明确,从而引发税务风险。根据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股权转让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如果税务处理不当,可能会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 综上所述,股份代持的股权转让存在多种法律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应当在代持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进行股权转让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股权转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