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法律规定?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我国,民间借贷受到一系列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首先,关于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第二次修正)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一份有效的民间借贷合同,需要有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同时,该规定第十三条明确了几种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情形,例如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 其次,利息问题是民间借贷中比较关键的一点。根据上述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如果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也不予支持。 再者,关于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所以,如果借款人不还钱,出借人要在诉讼时效内及时主张权利。 最后,如果发生民间借贷纠纷,出借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其中,诉讼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出借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借款人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在诉讼过程中,出借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