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权转让的法律规定及其原则有哪些?


国有股权转让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流动,我国有一系列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遵循的原则。 首先,从法律规定方面来看。《企业国有资产法》是国有股权转让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转让方应当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征集产生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的,转让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也对国有股权转让作出了详细规定。它明确了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内部决策、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环节。转让方应当制定转让方案,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形成书面决议。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再来看国有股权转让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等价有偿原则,这意味着国有股权的转让价格应根据评估价值合理确定,确保国有资产不被贱卖,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二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要求国有股权转让信息要在规定的产权交易场所等平台进行充分披露,让潜在的受让方都能知晓相关情况。公平则是指所有参与受让的主体在机会和条件上是平等的,不能有歧视性待遇。公正强调整个转让过程要依法依规进行,程序合法,结果公正。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国有股权的转让不能单纯以转让为目的,而要从国有资产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出发,通过转让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 此外,国有股权转让还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如果转让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还需要遵守《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总之,国有股权转让是一个严格依法进行的过程,必须全面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原则,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