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扶养年龄是多少岁?


法定扶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不同的情况,对应的年龄规定也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条规定,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而第一千零六十七条明确指出,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未成年子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七条,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是到子女年满十八周岁为止。不过,如果子女年满十八周岁后,属于不能独立生活的情况,比如因残疾、正在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等,父母仍需继续履行抚养义务。 接着,再说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具体的年龄界限,当父母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时,子女就应当履行赡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九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离婚、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通常在实际生活中,当父母达到退休年龄(男性一般为60周岁,女性一般为55周岁或50周岁),且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维持生活时,子女就需要承担起赡养责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父母在未达到退休年龄时就出现了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情况,子女同样要履行赡养义务。 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还有其他一些法定扶养关系,比如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里同样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概念,即不满十八周岁。总之,法定扶养年龄的界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扶养关系和法律规定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