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的关联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判断标准?


在法律领域中,证据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证据关联性的含义以及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证据关联性的含义。证据的关联性,简单来说,就是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能够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作用。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得和咱们要处理的案子有一定的关系,能帮助我们弄清楚案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被指控在某商场盗窃,那么在商场里拍到他进入商场、在被盗区域徘徊的监控视频就和这个盗窃案件有一定的关联性,因为这个视频可以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帮助。 接下来,我们看看证据关联性的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逻辑上的关联性。这意味着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推导关系。从证据能够合理地推导出案件事实,或者从案件事实能够合理地推导出该证据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在一个故意伤害案件中,证人看到被告在案发前与原告发生激烈争吵,并且被告扬言要对原告动手,这个证人的证言和故意伤害案件就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因为从争吵和扬言动手的行为,可以合理推测被告有实施伤害行为的可能性。 第二个标准是法律上的关联性。有些证据虽然在逻辑上与案件有一定联系,但根据法律规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或者其关联性被法律所排除。比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即使它在逻辑上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但由于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也不能被采纳。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第三个标准是证明力的关联性。这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大小。不同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直接证据的证明力要大于间接证据。例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合同原件就是直接证据,它对合同内容和双方权利义务的证明力就很强;而证人对合同签订过程的描述属于间接证据,其证明力相对较弱。 判断证据的关联性需要综合考虑逻辑、法律和证明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才能在法律程序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