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有哪些?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包含多方面内容,旨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秩序。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核心法规。它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该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分级、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例如,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对应不同的赔偿标准和处理方式。 其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相关规定。它调整了医疗损害责任,确定了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在医疗损害责任中,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在特定情形下,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等,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这部法律规范了医师的执业行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若医师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医疗事故的,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也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医疗机构的设立、登记、执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违反规定导致医疗事故的,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最后,《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强调了医疗纠纷的预防,规定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要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要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 这些法律制度相互配合,构成了我国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体系,为妥善处理医疗事故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