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我最近遇到了医疗纠纷,想弄清楚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我国有哪些法律规定可以作为依据,这些规定具体能保障我哪些权益,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运用这些法律规定来解决我的纠纷,心里实在没底,希望能得到详细解答。
展开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处理医疗纠纷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在侵权责任编中有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专门规定。其中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条明确了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违反了操作规范,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就要为此负责。 其次是《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条例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程序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在处理程序上,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 另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医疗纠纷的处理。它对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鉴定、赔偿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如果医疗行为被认定为医疗事故,那么医疗机构就需要按照该条例的规定进行赔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医疗纠纷都构成医疗事故,只有符合该条例规定的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会涉及到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内容。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保障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