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中的证据该如何进行认证?


在医疗事故中,证据的认证是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关键环节。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医疗事故中证据认证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证据的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在医疗事故中,病历、检验报告、手术记录等书证,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证,监控视频等视听资料,患者或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证人证言,医疗事故鉴定意见等都是常见的证据形式。 对于证据的认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证据的真实性。这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伪造或虚构的。比如病历,要审查其是否有涂改、添加等痕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十八条规定,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如果病历存在明显的涂改且无法说明合理原因,那么这份病历的真实性就可能会受到质疑。 二是证据的关联性。证据必须与医疗事故的事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中的相关事实。例如,患者提供的在其他医院的治疗记录,如果与本次医疗事故没有直接关联,就不能作为认定本次医疗事故的证据。 三是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收集和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比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监控视频,就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使用。 在医疗事故中,对于一些专业问题,往往需要进行鉴定,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过错鉴定等。这些鉴定意见也是重要的证据形式。根据相关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如果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此外,对于证人证言,要审查证人的资格、与当事人的关系以及证言的可信度等。证人应当如实作证,不得作伪证,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医疗事故中证据的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等因素。当事人在收集和提供证据时,应当确保证据的质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