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行为是怎样的?


医疗过错行为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主观上存在过失,从而对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医生或医院在给病人看病、治疗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来操作,因为疏忽或者不认真等原因,给病人带来了不好的结果。 判断医疗过错行为需要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要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行为。这里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例如,《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明确了医务人员有义务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进行诊疗,如果没有做到,就可能存在过错。 其次,要考虑过错行为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所遭受的损害必须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导致的。比如,医生开错药,而患者服用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医生的开错药行为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法律认定方面,通常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则可以由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这些鉴定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病历资料、患者的陈述、专家的意见等,来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 对于患者来说,如果怀疑存在医疗过错行为,应该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如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可以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总之,了解医疗过错行为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