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的责任判定如何进行?


医疗过错责任判定是一个复杂但有明确法律依据和流程的过程。下面将详细为您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医疗过错。简单来说,医疗过错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 判定医疗过错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医生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诊断、治疗,护士要正确执行医嘱等。如果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存在医疗过错。例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这就属于违反诊疗规范的行为。 第二,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判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结果必须是由医疗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在实际判断中,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证据来证明。比如,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出现了感染,需要确定感染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的消毒不严格等医疗行为导致的,而不是患者自身的其他因素。 第三,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失。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患者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患者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例如,医生因为疏忽没有仔细查看患者的过敏史,给患者使用了过敏药物,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在判定医疗过错责任的过程中,一般会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双方可以就医疗过错的认定和赔偿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如果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签订相关协议,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是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也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移交医学会组织鉴定。鉴定专家组会根据相关证据和医学知识,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 三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如果医患双方无法协商一致,或者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满意,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鉴定结论等,依法作出判决。 总之,医疗过错责任判定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如果您认为自己遭遇了医疗过错,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