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继承中的误区有哪些?
我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最近在考虑财产继承的事。我对这方面法律不太懂,担心会陷入一些误区,影响到合法权益。想知道财产继承中一般存在哪些误区,以便提前了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展开


在财产继承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误区一:出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很多人认为,女儿一旦出嫁,就不能再继承父母的财产。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也就是说,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无论是否出嫁,在法定继承中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这是基于男女平等的原则,保障女性在家庭财产继承方面的合法权益。 误区二:父债子还。不少人觉得父母欠下的债务,子女有义务偿还。实际上,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如果子女放弃继承父母的遗产,那么对父母的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误区三:立遗嘱必须公证才有效。很多人认为遗嘱只有经过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其实,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遗嘱的形式有多种,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等。只要符合相应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这些遗嘱都是有效的,公证并非遗嘱生效的必要条件。 误区四:同居者有继承权。有些人认为与被继承人长期同居,就可以继承其财产。但在法定继承中,同居关系并不属于法律认可的配偶关系,因此同居者一般没有法定继承权。不过,如果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的方式将财产留给同居者,那么同居者可以按照遗嘱继承相应的财产。 误区五:独生子女一定能继承父母全部财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独生子女理所应当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但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如果父母的父母(即祖父母、外祖父母)还在世,他们也有继承权。如果父母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嘱,那么父母的财产将由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继承,独生子女并不能继承全部财产。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