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是怎样的?


《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是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惩戒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该办法的相关内容。 首先,来了解一下被列入“黑名单”的情形。依据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存在两种情形会被列入拖欠工资“黑名单”。一是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酬,数额达到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的。简单来说,就是单位故意少给或者不给农民工工资,并且金额达到了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标准。二是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这意味着如果因为拖欠工资导致农民工集体维权或者出现极端行为,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单位也会被列入“黑名单”。 其次,关于列入“黑名单”的程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作出列入决定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将“黑名单”信息通过部门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予以公示。同时,还要告知当事人列入“黑名单”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以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等。 再者,被列入“黑名单”会带来哪些后果呢?被列入“黑名单”的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将由相关部门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限制。这相当于在很多重要的经济活动中给这些单位和人员设置了障碍,让他们因为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而付出代价。 最后,“黑名单”也是有移出机制的。用人单位首次被列入拖欠工资“黑名单”的期限为1年,自作出列入决定之日起计算。列入“黑名单”的用人单位改正违法行为且自列入之日起1年内未再发生规定情形的,由作出列入决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于期满后20个工作日内决定将其移出拖欠工资“黑名单”。 《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为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果你遇到被拖欠工资的情况,可以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反映,让违法单位受到应有的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