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操纵的动机和常用手法都有哪些呢?


财务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层或相关人员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采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整,使得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财务操纵的动机和常用手法。 首先来看财务操纵的动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一是为了获取融资。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或者进行股权融资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通常会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评估其信用和投资价值。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顺利融到资金,企业可能会操纵财务数据,让报表看起来更“漂亮”。比如虚增资产、夸大收入等,以显示企业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是为了避免退市。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如果连续多年亏损或者财务指标不达标,就有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企业可能会采取财务操纵手段来掩盖亏损,使财务报表符合上市要求。三是为了完成业绩目标。企业管理层往往会面临来自股东、董事会等方面的业绩压力,当实际业绩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获得高额奖金或者提升个人声誉,他们可能会操纵财务数据,虚增利润。 接下来分析财务操纵的常用手法。常见的有虚构收入。企业可能会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签订虚假合同,记录不存在的销售业务,从而虚增收入。比如,企业可能会伪造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凭证,看起来好像有真实的销售业务发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货物交付或者服务提供。还可能会提前确认收入,将未来的销售提前计入当期,使得当期收入增加。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但实际上是对未来收益的透支。在成本费用方面,企业可能会延迟确认费用。将本期应该承担的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从而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增加利润。比如,将一些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故意不及时入账。另外,还可能会将一些费用资本化,把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计入资产成本,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来减少当期费用。比如,将一些研发费用或者日常经营费用计入在建工程或者无形资产,从而提高当期利润。资产方面的操纵手法也不少。企业可能会高估资产价值,对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进行不合理的评估,提高其账面价值。比如,对存货采用不恰当的计价方法,使得存货价值虚高。也可能会隐瞒资产减值,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不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高估资产价值。总之,财务操纵是一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损害他们的利益。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都对财务造假等操纵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一旦被发现实施财务操纵,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