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引发的医疗纠纷有哪些?


在医疗领域,护士引发的医疗纠纷有多种情形。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护理操作失误导致的纠纷。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例如在注射过程中,没有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或者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种护理操作失误符合该条例中医疗事故的定义,容易引发患者与医院之间的纠纷。 其次是护理观察不到位引发的纠纷。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告知医生。如果护士没有认真履行观察职责,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恶化,导致治疗延误,患者的健康受到影响,就可能引发纠纷。比如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出血等紧急情况,护士没有按时巡视发现,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救治。这同样违反了诊疗护理规范中对护士观察职责的要求,患者及家属可能会因此要求医院承担责任。 再者是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产生的纠纷。护理文书是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病情变化等信息。如果护士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记录不准确、不完整、涂改等,可能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后续治疗。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这些不规范的护理文书可能会成为争议的焦点。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可能违反此规定,引发法律风险。 另外,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当也会引发纠纷。在护理工作中,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如果护士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时,态度冷漠、言语不当或者没有清晰地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可能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患者可能会认为护士不关心他们,进而对护理服务质量产生质疑,甚至引发纠纷。虽然这方面没有明确的直接法律条文,但在《民法典》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中,强调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履行告知义务等,沟通不当可能违反这些原则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