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后,警察依据什么判定责任归属?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责任判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事故双方的权益和后续的赔偿事宜。那么,警察依据什么来判定责任归谁呢? 首先,交通法规是判定责任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各类交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例如,该法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等。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了这些规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其通常会被认定为负有责任。比如,闯红灯、逆行、超速行驶等行为,明显违反了交通法规,在事故责任判定中往往会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 其次,事故现场的证据也是关键因素。警察会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相关证据,包括事故车辆的位置、刹车痕迹、碰撞痕迹、散落物的分布等。这些证据能够帮助警察还原事故发生的过程,判断双方的行驶状态和操作情况。例如,刹车痕迹的长度可以反映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行驶速度;车辆的碰撞位置和角度可以推断双方的行驶方向和碰撞时的姿态。此外,警察还可能会调取事故现场附近的监控视频、询问目击证人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再者,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也会被考虑在内。这需要综合分析双方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表现。如果一方的过错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其承担的责任就会相对较大;如果双方都有过错,那么会根据各自过错的程度分担责任。例如,一方车辆正常行驶,但由于另一方突然变道且未打转向灯,导致两车相撞,那么变道的一方通常会承担主要责任。 最后,对于一些复杂的交通事故,可能还需要借助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车辆技术鉴定、痕迹鉴定等,以确定车辆是否存在故障、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因素对事故的影响。 总之,警察在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会综合考虑交通法规、事故现场证据、当事人的行为和过错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责任判定的公平、公正、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