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有什么积极作用?


坚持对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社会层面来看,它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简单来说,当社会明确传达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绝不姑息的信号时,就会让有潜在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行为必然会受到惩处,从而不敢轻易去触碰法律红线。这就好比给他们划定了一条明确的界限,告诉他们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这种威慑效果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概率,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毕竟,一个犯罪率较低的社会环境,会让大家生活得更安心,社会秩序也能更好地维持。例如,在一些实施了严格未成年人犯罪惩治措施的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明显下降。 在司法层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犯罪者是未成年人就区别对待。这意味着每一个犯罪行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年龄大小。这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让公众相信法律是公正无私的。同时,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也能感受到法律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些规定明确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肃态度。 从教育层面来讲,零容忍政策能让未成年人明白犯罪的后果,起到教育和矫正的作用。当未成年人因犯罪受到应有的惩处时,他们会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有机会改过自新。通过司法程序和相应的教育改造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益,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守法的公民。比如,一些未成年人在接受改造后,能够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