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解有哪七种常见形式及举例?


诉前调解是指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由中立的第三方介入,促使纠纷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时间。以下为你介绍诉前调解七种常见形式及举例: 1. 人民调解:这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群众性组织,成员通常来自基层社区,了解当地情况和民情。比如邻里之间因排水问题产生纠纷,就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且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2. 行政调解:由具有调解职能的行政机关主持,利用行政权力和资源,解决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纠纷。比如消费者与商家因商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进行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请求有关行政部门调解。 3. 行业调解:由行业协会或专业组织进行,他们熟悉行业规则和特点。例如,在建筑行业中,施工方和发包方因工程价款结算产生纠纷,建筑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行业协会依据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4. 司法调解:虽然是在法院立案前,但由法院工作人员或特邀调解员主持。当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法院认为适宜调解的,会在立案前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比如在一些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立案庭会在立案前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这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关于诉前调解的相关规定。 5. 律师调解:律师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当事人可以自行聘请律师,也可以通过律师调解工作室等机构参与调解。例如在离婚纠纷中,双方可以聘请律师进行调解,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 6. 仲裁调解:仲裁机构在受理仲裁申请前或仲裁过程中,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比如在商业合同仲裁案件中,仲裁机构在立案前会询问双方是否愿意进行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 7. 商会调解:商会作为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在会员企业之间发生纠纷时进行调解。比如两家会员企业因贸易合作产生纠纷,商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双方沟通协商。商会依据自身的章程和行业惯例进行调解,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