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责任赔偿标准表是怎样的?


在法律范畴里,主次责任赔偿通常出现在侵权责任纠纷场景,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当中。所谓主次责任,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事件里,双方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有过错,但过错程度不一样,一方过错大承担主要责任,另一方过错小承担次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主次责任的赔偿比例划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如果是机动车之间的事故,主要责任方通常承担70% - 80%的赔偿责任,次要责任方承担20% - 30%的赔偿责任。例如,事故造成的总损失是10万元,主要责任方可能要赔偿7 - 8万元,次要责任方赔偿2 - 3万元。 要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事故,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的,一般承担80% - 90%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主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30% - 40%的赔偿责任。比如,事故总损失为20万元,若机动车主要责任,可能需赔偿16 - 18万元;若非机动车主要责任,机动车则赔偿6 - 8万元。 赔偿项目一般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总之,具体的赔偿金额要根据实际损失以及责任比例来综合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