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涉嫌诈骗应该报警还是起诉?


当民间借贷涉嫌诈骗时,报警和起诉这两种方式都有其适用场景和特点。 首先来说说报警。诈骗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报警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一旦案件被侦破,被骗的钱有可能被追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也指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报警时可以拨打110,或者到辖区派出所报警,并提供借条等证据材料。不过,报警面临的问题是能否成功立案,而且处理时间周期较难把控,有可能警察接收报警材料后长时间没有消息。 再讲讲起诉。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在起诉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比如借贷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以此证明犯罪嫌疑人的诈骗行为。法院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应的刑事判决,包括判处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民事起诉的时间周期相对稳定,三到六个月内一般能有一审的处理结果,但追款力度有限,如果对方决定失信不还钱,民事执行程序能否顺利进行也是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先报警由公安机关进行初步调查,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构成犯罪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会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要是受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处理不当或不满足自身诉求,也可以自行向法院起诉。 所以,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明确指向刑事犯罪,律师建议先民事诉讼,但在诉讼程序中提示对方刑事风险。如果对方已经彻底“失联”,则直接报警。先民事后刑事能保证有一项基础的处理结果,并且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移交刑事的方式,跳过公安机关方面立案难的问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如果认为案件属于刑事犯罪,应当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但对于明确属于刑事犯罪,对方已经彻底“跑路”失联的状况,通过民事途径起诉可能无法送达,执行财产方面也存疑,这种情况建议直接报警,不要浪费时间。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