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取保候审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有什么改进方法?

我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了,在这期间感觉有些流程不太顺畅,好像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我想知道取保候审工作通常会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又有什么改进方法呢,了解这些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后续情况。
展开 view-more
  • #取保候审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在实际的取保候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保证金的收取和管理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可以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然而在实践中,保证金收取的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案件,甚至不同办案人员对于保证金数额的确定差异很大,这就容易引发当事人的质疑。而且,保证金的管理也缺乏规范,存在保证金被挪用或者退还不及时的情况,这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问题。虽然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一定的规定,如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等。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措施往往难以有效落实。执行机关可能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无法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导致部分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甚至出现脱逃等情况,影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再者是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把握不准确。法律规定了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但在实践中,有些办案人员对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判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存在随意扩大或者缩小取保候审适用范围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方法。对于保证金的收取和管理,应当制定统一、明确的保证金收取标准,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保证金数额。同时,建立专门的保证金管理账户,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确保保证金的收取、保管和退还都有严格的程序和监督,避免保证金被挪用等情况的发生。 在监管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系统。例如通过手机定位、电子手环等方式,对被取保候审人的行踪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执行机关的警力配备和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确保监管措施能够有效落实。 对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把握,应当制定详细、具体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流程。明确“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具体情形和判断方法,加强对办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能力,确保取保候审的适用更加准确、公正。 总之,通过对取保候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可以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刑事诉讼的正常秩序。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