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费用计算标准是什么?


财产保全,通俗来讲,就是在打官司的时候,为了防止对方转移、隐藏财产,保证将来判决能够顺利执行,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对对方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 财产保全费用的计算标准在我国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保全措施的,根据实际保全的财产数额按照下列标准交纳:财产数额不超过1000元或者不涉及财产数额的,每件交纳30元;超过1000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但是,当事人申请保全措施交纳的费用最多不超过5000元。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假如申请保全的财产数额是800元,那么按照规定,每件交纳30元。如果保全财产数额是5万元,其中1000元按每件30元算,剩下的49000元属于超过1000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即49000×1% = 490元,总共需交纳490 + 30 = 520元。要是保全财产数额是20万元,1000元按30元算,1000元至10万元的部分为99000元,费用是99000×1% = 990元,超过10万元的部分是10万元,费用是100000×0.5% = 500元,总共需交纳30 + 990 + 500 = 1520元。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时,除了要按照上述标准交纳保全费用外,法院可能还会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担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财产保全权利,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因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申请人要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在申请财产保全时,一定要谨慎考虑,确保有合理的理由和证据支持。 此外,财产保全费用最终由谁承担,一般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如果申请人胜诉,保全费用可能会由败诉方承担;如果申请人败诉,那么保全费用一般由申请人自己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