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保障权益法是怎样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而制定的法律。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
首先,从家庭赡养与扶养方面来看,该法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比如,赡养人要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同时,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这一规定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
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医疗、居住或者其他救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这体现了法律对老年人在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关怀。
此外,法律还关注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同时,老年人在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观文化场馆等方面享受优待。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对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最后,法律还规定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如果赡养人、扶养人不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人组织或者赡养人、扶养人所在单位应当督促其履行。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